回應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職場倫理非關性別平權〉連結全文: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9029
從周逸人馬偕案談跨性別與職場性別多元文化
◎陳薇真(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於2013年2月7日《台灣醒報》,投了一篇名為〈職場倫理非關性別平權〉,闡述對2011年1月馬偕醫院跨性女(transwoman)員工周逸人向院方提告惡意資遣歧視跨性別者事件的看法。該案已於2012年8月,法院截定院方判賠。該案在司法途徑的訴訟過程中,經性別團體與勞工團體的協助與不斷討論,其中包括了性別議題的人際互動,與勞工職場環境的勞資雙方不對等與勞動環境惡化等多重面向。本文並不針對周逸人提告馬偕醫院的背後原由與熟是熟非,而是意針對施壽全副院長投遞該文中反映的許多性別友善議題,提出一些看法,藉由事件發生的進一步思考,以裨促進。
一、"只是"「職場倫理」,是相當曖昧的字
施副院長的文章標題,即破題欲將該事件,定位成(只)是職場倫理,而該案主的"曠職"與"不為一般人著想",是她罔顧「職場倫理」的具體例證。醫學專業人員已經修習了很多的性別教育學分,對病人與員工皆不可能會有性別或LGBT不平權的情況發生。
我們認為,職場倫理正如同近來熱門的生命、真愛教育與多元性別一般,是相當曖昧滑溜的字,也是各方節點相互爭奪觀點的發生處所。我們樂見各種對職場與人際相待倫理的公共討論,只是我們認為,我們不該天真地認同職場人際相待倫理是「性/別真空」,其中當然有很多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階級、族裔、身心知能、常民與專家間、勞工與雇主間等,在份際運作中的權力不平等面向。
二、對性別轉換或性別認同的盲(blind)
我們並非批評鎖定任何特定醫院、階位或個人。但是在施副院長的投稿中,反映出一般社會有的觀點。在原文中「頂多只是提醒他,注意其生理特徵還在的事實,醫院局部備有男女混合盥洗室可用,盡量不要到女用盥洗室,以免萬一有人撞見可能引發驚恐」、「只是,一位生理男性而心理女性的人士出入女性場所,要澄清『他』絕無『惡意』」,足見反映施副院長並沒能把該案案主視作她的性別自我認同與和其認同相適切的外觀與日常性別女性身份,而仍以"醫界專業"的生理性別與"生理特徵"來看待她。
在現今我國政府體系並無任何補助消去"生理特徵"費用,在尚未"割禮"的情況下,當然,不同個案能否成功取得被周遭環境認可,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與隨時變動的。社群中我們許多朋友在過程中早已不斷在"自我檢討"、不斷焦慮,社群裡也會相互批評對方「沒那個外表就不要高調惹衝突」「自己不會與人為善的人際技巧,怪誰」「我上女廁同事都沒有意見,是你自己問題」之類的言語。然而,我們發現,一方面這個位階是排除性的,並且缺乏讓個案學習機會的友善空間。一方面,不斷地訴於個人歸因或自我審查,系統性地忽略了整個社會環境仍然是用"生理性別"與"生理特徵"來看待,個案只能各憑本事在夾縫中求存。即使我們許多朋友們早已多麼外表舉止合宜又融入社會,但整個環境是否以新的視角來重構對性別轉換者的理解相互對待,仍然是沒有改善。
三、無性別廁所功能,並非只是「跨性別者專用廁所」
原文中提到,「公共場所是否需要全面配置跨性別盥洗室才算友善環境」「竟把備有局部設施」,可能對於近年間多方團體與專業人士經過不斷論辯與改革的倡議無性別廁所或多功能廁所,有些誤會。
無性別廁所並不只是給性別轉換或外觀中性「專用使用」的廁所,而是除了讓許多各種情況的朋友避免性別區隔造成的焦慮與泌尿健康以外,也包括很大光譜的功能群體:帶小孩的異性父母、照顧長輩的異性照護者與身心障礙,被「現代公共廁所」所障礙使用的群體,都是無性別廁所與功能取向倡議所包納的對象。因此,並無「專給性別轉換者廁所」之情事。
另外,我們也質疑「給跨性別者專用之廁所」,是否有驅趕、排除之情事。西方歷史中,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將黑人的住屋、公車等公共空間,以保護的美名、善意地排除在白人生活圈之外。重蹈歷史的覆轍,是我們都要避免的。
四、至高醫療專業
原文也亦提到,「以現今的科技能力,醫學專業人士絕對可以幫忙處理」。我們認為,這句話反映了台灣醫療專業體系在台灣文化歷史中對「專家」的敬重與「向西方學習」中,所生產與維繫出的醫療專業自我與霸權。在實證科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能夠判定某人是否真的是「原發性變性慾症者」的診斷工具(畢竟性別不安並不是如大腸炎等能夠明確鑑定的身體疾病);而很多社會支持的功能,反倒是在社工、社群人際或相關民間團體的不斷交換經驗中,來達成幫助的。
而其中施副院長提到的「當事人不願聽從醫學專業人士的建議尋求協助」,我們認為,單向性且至高權威的指導,其實也忽略了十多年來經歷過醫療體系性別認同障礙評估系統,我們許多朋友的經驗與心聲。對評估機制的看法、無法滿足協助性別轉換者如何因應社會衝突與心理健康,甚至在評估過程中所造成的金錢時間折騰,與偶爾悲傷發生的人格尊嚴傷害。
醫療體系只是性別轉換議題的其中一個面向,其外還可括法律、社工、社福、社群經驗、性別學界與相關民間團體。在其互動過程中,相互與互為主體是相當是相當重要的(白話說就是互相)。我們不認為醫學專業人士或任何單一節點"絕對"可以幫忙處理,而是主張各環節都應該謙卑,並且不斷相互跨領域專業的學習,才能真正達到對個案主體的幫助。
五、並非只能對立,而是得以尋求學習雙方良性互動之道
並非只能對立(跨性別者說社會欺負跨性別;社會說跨性別者對一般人造成衝突),也並非只能其中一方"委曲"(跨性別者得委曲順從與部份犧牲尊嚴、才能融入社會;社會得委曲空間蓋專用廁所)。
其實,是雙方相互學習的機會。只是以往並沒有太多經驗,對跨性別者和社會都是。
華人地區從傳統禁止男女異性公開場合互動、進入到現代化(Modernization)允許男女自然又禮儀的公共社交空間,現今看似無衝突而極近自然的事,其實是近一百多餘年來的改變,是相當晚近的。近十多年來,台灣各行各業,也都早已在自然人際間相互學習各種多元性別和多元文化的融納,包括二度就業婦女、新移民女性或外表中性的女性等,也都能勝任工作、融入人際文化與敬業,而性別轉換者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環。現今台灣在行業無貴賤的各行各業,早已一直是有一大群性別轉換者在默默工作、融入社會,與大家在同一個都市或鄉間。性別轉換者並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或少數,而是我們社會多樣自然存在的一部份,只是缺乏相互探索出對雙方都適切宜合的互動方式,這點是不論雙方都在不斷學習中。
我們認為,並不是單方面要求身為少數者要融入社會(其實我們大多早已這麼做、並且神經兮兮、且往往過度貶低自己),也不是單方面要求社會得為少數"特別做什麼",而是開放雙方相互學習的機會,相互摸索讓雙方都覺得舒適自在的位置,也對環境圈進行討論與再教育的機會,才是真正面對與消彌衝突(即台灣人說的大事化小),而非單方面指著個案的"職場倫理",衝突、司法途徑、徒增對立、無法溝通又兩敗俱傷。
職場倫理、人際互動與公共空間生活,其實一直不斷都是"很性/別"的(男女、同志、性別表達多樣化、性別轉換者、階級、年齡、族裔、身心障礙),只是平常我們習以為常、不會意識到,但早已不斷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正才是我們開放、友善與不斷彼此學習的核心價值與日常所在。
相關閱讀
王毅丰,〈馬偕解雇跨性別員工 周逸人要求恢復工作權〉,苦勞網,2011年1月9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6675
de Zuvia,〈壓迫的雙重性(一):當馬偕醫院非法解僱了「跨性別」〉,2011年2月26日。http://dezuvia.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26.html
附註
2月10日,發現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這篇文章。隨及撰寫完成這篇回應。並投稿於綱氏女性電子報。然因過年期間非上班日。2月18日週一上班第一天中午,綱氏主編回應,因稿件已滿,恕無法刊登。轉投立報,因體例字數過長(2800字;一般報刊字數約800字內,蘋果需400-600字內),無法刊登。轉投「獨立評論」,編輯建議因是回應醒報、建議投遞至「台灣醒報」。最後投遞於台灣醒報,編輯回覆,由於字數過長與「所回應的事件已經太久」,故亦無法刊登。
由於跨性別與職場議題,亦是社群中敏感議題,需謹慎陳述;而這篇也因架構已寫完,不太容易再刪動。因此決定放棄,最後只於網路上發表。歡迎各方朋友踴躍轉貼、討論。
(有志從事報章發聲的朋友,不妨著手練習800字內的寫作。)
另外,除了跨圈網路社群內回響之外,許多朋友也可以使用直接參與表達意見的管道。如下:
一、仍可嘗試投稿於《台灣醒報》表達意見,editor@anntw.com,唯字數需800字內。
二、向馬階醫院副院長或各單位表達意見。http://www.mmh.org.tw/intro/intro3.asp推薦可經由:(1)找副院長分機。(2)向總機反應。(3)寄公文陳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