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雜絮] 第一次組織運動就上手
[雜絮] 第一次組織運動就上手
前言
本文是雜亂零散的這九個月來把這些都摸熟一輪後的分享,期望對於若大家有「我對現況事態不滿、憤怒、疏離又無奈,但卻不知道究竟我應該能具體怎麼做」,會有些幫助。
我的出發點是,在很大程度上,公民參與自己出來做的know how,是很大地被壟斷的。畢竟有競爭關係,當愈多人都愈自己出來做了,對於當權掌握象徵優勢的代表性團體--是不利的;但對於公民參與的差異與多樣來說,這才是更加重要的。因此,我把這些摸過一輪的經驗,分享出來。秉持自己下來做的DIY草根精神,實務上真的會學到很多。就跟待一家公司的草創階段一樣,草創階段有各種可能--比待一家已經維持固定體制運作的團體,開放很多。果想害一個人,請誘枴他「你做NGO嗎?」你一定要親身試試看 ^_<
法令規定:敝國政府《人民團體法》、《人民團體法施行細則》與《公益勸募條例》對公民參與的限制
立不立案,究竟差在哪?──
(1) 無法寫申請案(多半需以社團法人為單位)
(2) 無法合法募款。
《公益勸募條例》立法於2006年,其精神是要將國內社會上的各種勸募行為,都應納入制度內的規範--包括以往有些個人聲望的社會人士因災難而迅速募款,在立法後都是被禁止的,因為「沒有經立案登記的單位,無法受制度內的管轄」。在該法後,公開募款與任何物質募集,必須由立案登記團體,並且經「該次募款計畫的用途、目標、時間」的登記,方能合法募款。
未立案時能做的事:
(1) 申請案──找借牌。
(2) 在檯面下的範圍內募款,達初期運作資金打平即可。
若要立案,弊、成本與負擔:
繁文縟節、行政成本、如何控制「能夠簽名的人」,與每年的會計勞動。
立案程序:30人發起人(需填個人證件資料與身份證影本),若為全國性團體需戶籍包括7縣市(敝國規定)。填完申請書(宗旨、任務其雜項)後寄送地方窗口或內政部。經一個月餘後回函認可後,開始跑發起人大會、會員大會,確認年度工作計畫與預算規劃表,完成會址後,寄出。經窗口確認無誤,方是正式成立社團法人。……往後每年,仍要應付形式上的會員大會,開會簽名人數規定、理監事會開會記錄與簽名,blah……。
《人民團體法》是來自戒嚴時期延續的惡法,對人民結社的過多管束,是結社權的不當限縮,早已遭許多團體、人士、學者與國際批評不斷。政府承諾今年下半年,會對《人民團體法》有所放寬,改成報備制。(但是否兌現,大家拭目以賴 ^_^)
建議:立案的最佳時機方式,應是以「你想幹嘛」時程明確後,配合正式立案的完成,達你想要做的運作方式。
柴米油鹽,大家不是義工,工作者也要活下去──物質條件打哪兒來?
一個組織運作所需經費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下:募款(無收據或有收據;單筆或定期定額)、公部門標案。立案有固定的行政成本。募款也不一定,端看是否經營社群、母群體大小、與組織建立名聲有關,而常態捐款也極小額與不穩定,通常需仰賴特定活動,又需募款本身的活動成本。公部門標案,則以專案專款,且需花時間收集各方投標機會、花時間寫報告書。
運動工作的最低物質成本:若尚未大到需租用行政辦公室,以零星個人之在家電腦工作為主,則最低限度亦有工作者所投入的時間、工作交通費用、生活兼工作房租、水電手機網路與最低生活費用。倘若工作者額外一般上班全職養自己,則於組織工作的時間只剩平日晚上與週末。但此舉則較難以無法常態性與組織化運作,對於某些需長期性推展並不利。
只要平時上班的晚上與週末即可、抑或組織收益達半薪、抑或全薪?
國內組織工作者之物質條件,有幾種類型。
其一是大學教職,收入穩定,有國科會案,但大多數時間將被教學、研究與行政纏身,無暇許多時間參與外面組織。而教職的養成條件,多年的博士班(且現今找教職已愈益困難),在性/別身份弱勢乃至弱弱勢上,通常生活又比一般人為晚、困難,教職雖佳,但相對亦需付出很高的風險成本。
其二是一般上班,便只有平日晚上與週末、能夠參與性別組織活動,通常是以義工或活動協助的形式,但無法參與長期的行政與投入工作。
其三是有給薪職位的非政府組織(NGO)。然而,在性/別領域中的NGO,其「養得起工作人員」的能力,是依照主流→次緣→更邊緣、而層級遞降的。婦女組織由於有公部門的直接經費,請得起許多職位,資源較多;而到了同志組織,目前經營十餘年、最大的組織,也只付擔得起3-5名薪水。而更少數的性別與議題,如何能夠常態化運作,將更形困難。就作少數議題的工作者,要碼選擇投入主流相對有資源的性別NGO工作,但寶貴心力是用在相對己主流的議題、而無法用在真正關懷且少數的議題。要碼選擇投入少數群體議題的草創與工作,但將面臨極高的草創與物質風險。
建議:若想要在「上班之外的閒瑕假日」之外的更多,必須要把你的目標和行動規劃好,執行到一定模式與名聲後,開始逐漸朝往半薪(足夠應付你生活所需的1/2薪水)、甚至已能全薪(即替代你在外面工作)。若已上軌道到能半薪或全薪,未來二年至五年內,你將已能不斷的做下去。
───
你要做的工作核心──
個案服務、倡議、帶團體、教育演講、論述投稿、政策擬定?
個案服務的形式包括:機構、電話諮詢、暫時安置、陪診、介入的環境教育、……。倡議包括,議題的資料搜尋、閱讀與整理,以及如何把議題向社群、社會大眾、公部門和國際做推展。帶團體包括,社交團體、主題團體、諮商團體、……,也有很多專書能閱讀,關鍵字「團體技巧」。教育演講的技巧經驗累積,以及各種場合類型的差異,和如何接場(讓人認識你而主動找你講)。論述投稿包括,報刊(網路刊物、實體刊物、四大報)、教育雜誌、學術研討會、期刊、……。政策擬定包括,你要做的議題含攝幾個層面的公部門?如何分別跟這幾個公部門互動,達進入參與體制內的機會?你要的立法或修法,怎麼擬?你要的行政措施或體系內措施,怎麼擬?
定位與目標,將決定往後運作的成敗,而非「四不像」
人在同一時間地點下的時間與心力有限,因為往往得有所取捨,只能以一項為你的主要推行目標,而其它的旁支是心有餘力的附帶、但仍然是以你的主要目標為主。
畢竟,有些不同定位的東西,勞動方向是南轅北轍的──付出在個案服務的時間多了,你做議題資料密集研究的時間就少了,反之亦然;做行政的時間多了,你帶團體的時間就少了,諸如此類。
定位清楚,也是你「劃定界線範圍」的重要方式。劃定你的界線範圍,也避免被不是你目標的事務所牽走,更明確地走在你要走的路上。
找到最適合你個性、個人特質、技術、議題或群體特質的──運作模式
運作方式是多樣的、各有利弊優缺的。沒有完美的運作,只有「最適合你的議題、特質和群體特性」的運作。建議多閱讀討論各種組織運作方式的文章,包括組織架構設定、關係間的相待與協商、權力關係的反思、決策過程是壟斷或開放、在平等(人人能參與)與效率(少數人做決定)之間如何平衡等,有助於你思考與在實踐中逐漸調整摸索出「最佳的運作」。
───
獨立組織工作者,所需跨領域學習的含蓋層面:
行政、會計(萬惡核銷)、行銷、公關、網路平台經營、美工、印刷、法律、公行、醫療、寫公文、不斷寫申請書、活動企畫書、新聞稿、聲明稿、活動規劃與執行、不斷的規劃、規劃與規劃、國際連結(需語言)、……
行政就是不斷的寫email聯繫事務,寫各種文件、列印文件、申請等行政繁務。若開始有人認識你後、又開始要跑外出洽談。若開始有申請案與立案登記後,如何核銷也是必要的技能。如何讓外界認識你?如何跟各種各方不同類型文化的單位做往來互動?網路時代,如何經營你自己的網路平台,各種平台的優缺?各式文宣品、網誌、海報的都要美工,以及跑印刷的各種實際知識。
而各種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活動,也需寫活動企畫書,才能方便給其它單位的人看,包括場地租借方、申請單位方等。你要找活動的合作對象,也需先把活動企畫書寫好。規劃與執行一個活動,從頭到尾的流程,你清楚嗎?
記者會、邀請記者採訪的新聞稿、各類媒體背後的生態與眉角,如何媒體操作……。
若你的議題有法律層面,略知法律也是門檻。若你要進入公部門體制改變,知道公務人員官僚的腦袋是如何運作的,會有益於你要如何與官員立場的人做對話,讓他覺得你的東西可行、願意來推。
如果你的目標是校園,你必須知道校園體系是怎麼運作的。如果你的目標是立法運動,你必須知道通常一個立法背後需經哪些過程(提示:可參考台灣婦女運動的立法運動經驗、各種議題立法型的NGO、或現今最主要的立法運動做法--伴侶盟)。如果你的目標是行政體制內改變與參與,你必須要知道政府各大大小小部門層級及其職權,並找到得以參與的可能方式(提示:可參考對「性別主流化」婦女議題進入體制內後情況的各篇論文文章)。
最後,對於目前檯面上各大大小小性別團體的差異、路線和關係,如各自的運作與背後核心立場是什麼,誰跟誰好、誰跟誰敵對、誰中立等,也必須有個概略上的掌握。
───
跟創業一樣,
要出來江湖混──你的「核心技術」?
檢視自己的背景和優勢,只要你能夠有一項「全台灣這個技術或對某一議題的理解與發展,只有你能做的好,別人都沒辦法、也偷不走」,那麼,你就能夠以這核心技術、搭配各層面發展,使這領域為你所有,就能夠讓你長期持續做下去了。簡言之,就是「在這議題或工作上,社會需要你。」社會對這議題或工作有需求,而你,填補了這需求。
(提示:多看PTT創業版、職場版、行銷文、公關文、立院文、公民議題文,將幫助你如何做的更具體化。)
結語:組織與公民參與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目前對同志運動方式的想像,某種程度上是相當被限了──義工模式叫運動,組織大遊行叫運動。但其實,依照各種不同的群體、議題、目標設定,公民參與的方式和類型,是非常多樣、各所偏側重的。
建議一:公民參與和教育的缺乏
建議二:公民參與「know how」的嚴重缺乏,造成只能依附在既有的(最大)團體,把希望寄託給別人、明星或運動偶像,卻缺乏自己下來做──如何深思瞭解自己的位置後--不是叫每個人都要自己創一個,而是瞭解自己性別經驗上的特長後、把自己放到一個最能發揮效益的位置,可能是個人生活位置、可能是既有檯面上團體的特定職務,可能是能實現你的工作位置、可能是多棲、也可能是獨自另創。
你想做點什麼,但卻真的不知具體該怎麼做。但若有人把know how教你了,剩下的做(是真的能遷動現況、與培力自己)與不做(維持現狀),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
後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組織工作多半「也」是相當專業門檻的事。對一般人,光看這些敘述,頭就會痛起來。也是為什麼95%的人一生中,多半就只是上班穩定後單次或設定定期捐個款、走個同志大遊行,把期盼放給特定團體、明星或國際各國,其餘時間還是仍得靠極少數的組織工作者和團體獨自奮力。
究竟哪些人,特別適合當組織統籌工作者?
(1)不用特定特歷,但在社會江湖走過的人,知道很多眉角,知道一件事情都有上中下游的各種運作。組織工作,基本上也是這樣。
(2)大學畢業、甚至是經獨立研究訓練的研究生佳。很多理論上的議題study勞動、具體上的研討會怎麼辦理、到如何核銷,有研究生背景的還是有些方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